查看原文
其他

尼茸,掌声为你响起!聆听人民好法官鲍卫忠的大爱情怀

云南发布 2024-04-25


2024年4月19日上午10时,“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讲。


鲍卫忠同志生前系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24年如一日坚守在边疆民族地区司法一线,用满腔赤诚奉献党的边疆建设,把青春生命献给人民司法事业,为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2021年10月,他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2023年12月,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讲述人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情讲述了鲍卫忠同志长期扎根西南边陲,对党忠诚、公正司法,深入村寨普法释法,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先进事迹,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可亲可敬的“人民好法官”形象。



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

用生命坚守初心的边疆好法官

鲍卫忠是一位有着15年党龄的佤族共产党员,他从法院最基础的岗位开始干起,这一干就是24年。还记得我刚到沧源法院任职,党组决定由我分管执行。和鲍卫忠初次见面,他的工作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执行指标了如指掌,案件进展、民俗风情说得明明白白,一种踏实而又令人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

沧源县面积不大,99%以上都是山区,人口不多,各族群众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下乡办案往返六七个小时是常态,我们这里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却直接关系民族群众的个人和家庭利益,所以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鲍卫忠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案件再小,处理不好影响团结,那就是大事!”在他看来,就地解决矛盾而不是照方抓药,就是对“枫桥经验”最朴素的践行。他把在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变成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依法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被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使老百姓心田里根植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念。

2016年3月,为期3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作为执行局的带头人,鲍卫忠变得更忙了。白天时间不够,晚上通宵加班。他牵头全面梳理了历年来的历史存案,逐一研究破解,仅仅3个月,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化解了600余件“钉子案”“骨头案”,他说:“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虽然辛苦,但却值得!”

只要当事人有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2021年8月,一个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间有了消息,鲍卫忠立即带队驱车前往。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山路泥泞难行,小黑江水汹涌翻腾,经过五个小时跋涉,才终于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看到执行干警,被执行人从最初的躲闪转为强硬,现场气氛一时剑拔弩张。原以为鲍卫忠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没承想他却再次对被执行人做起了思想工作说:“咱们啊都是佤族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说。法律一定要遵守,但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渐渐地,现场气氛缓和了下来,被执行人也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诚恳地表示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简易房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

在工作中,鲍卫忠总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到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他就不开警车或者把警车停得很远。因为他担心让村民看到了,会给当事人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心结”没有解开,案件就不能真正了结。鲍卫忠能够将心比心,把司法的温度传递出来,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




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陈美红:

局长的办案“密码”

在法院里,执行法官是很特别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法庭里的正襟危坐,常常跋山涉水、奔波在外,乡村山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是办案的现场;也没有安静肃穆的办公环境,常常要面对的是双方的唇枪舌剑、你争我吵。我们经常信心百倍地出发,忙碌一天却空手而归,不禁感叹,执行局的工作是真不好干啊!

但鲍局长却一干就是9年,我曾经向局长请教,他笑着给我说了8个字:“走着、听着、看着、写着。”我不甘心,平常也留心起来,努力寻找着他的办案“密码”。

第一个“密码”,是他办公室文件柜上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记着案款金额,有的是看不懂的符号标记,其中一张尤为显眼,那是2021年9月,鲍局长接手一起棘手的佤族村民健康权纠纷执行案件,一边是急需治病的申请执行人,一边是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面对陷入困境的当事人,局长担心延误治病,便决定立刻申请执行救助,而他的病却一拖再拖。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叮嘱我们一定要加紧跟进。在他的嘱托下,5万元执行救助款到账了,群众的看病钱有了,他却走了。

每次下乡办案回来,鲍局长不管有多晚、有多累,也要把事儿先做完、把该打的电话打完,有诉必接、有信必复,让当事人第一时间知道案件进展和执行情况。

第二个“密码”藏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最早,局长秀“朋友圈”源于一个标的10万元的案子。被执行人家里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于是搞起了土鸡养殖,由于信息闭塞,找不到销路。了解情况后,局长带着我们当起了推销员,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刷屏”。销路慢慢打开了,回头客越来越多。一个月后,被执行人主动交来1万元执行款,还握住局长的手说:“真的太感谢您了!如果没有您,别说还钱,我养鸡的钱都要亏了!”

第三个“密码”是“人心换人心”。在他看来,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一起发生在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长达8年的土地纠纷,成了法院的“钉子案”“骨头案”,局长带头承办了这个案件。

艾嘎脾气火爆,第一次去,我们就吃了个闭门羹。第二次去,我们还是连艾嘎家门都没能进。佤族新年“新米节”,局长带着自酿水酒、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再次来到艾嘎家,按照佤族过年风俗,把稻穗挂到了门上、新米拿到厨房,和艾嘎拉起家常。艾嘎逐渐解除内心抗拒,局长趁热打铁组织双方现场调解。最终矛盾心结完全打开,两族兄弟重归于好。

在鲍局长追悼会那天,艾嘎抹着眼泪哽咽着说:“听到鲍法官不在了,我连夜从家中赶来,只想送这位好法官、好兄弟最后一程……”




鲍卫忠同志妻子周红:

一生的骄傲

我和鲍卫忠都是佤族,平时,我习惯叫他的佤名“尼茸”。

所有的美好幸福都定格在了那天下午。当时,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他同事的电话说:“局长在办公室昏迷了!”在医院,我看着尼茸被推进病房抢救,我只能隔着小小的玻璃窗望着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尼茸,你一定要醒过来,不要丢下我,不要丢下我们,我和孩子不能没有你啊!”然而,最终没有等来奇迹,尼茸还是永远离开了,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2012年9月,我们的双胞胎儿子出生,尼茸已到法院执行局工作,他变得更忙,下乡经常半夜才回来,有时一出差就是一个星期。2016年,刚满4岁的小儿子反复发烧,病因不明。送儿子去住院那天,尼茸正在外出差。2017年,儿子到昆明做手术,直到手术前一晚,尼茸才匆匆赶到医院。为减轻孩子术前紧张感,他趴在儿子床边讲故事,不一会儿孩子进入梦乡,他的呼噜声也响了起来。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我把所有的抱怨都咽了回去。那一刻,我的心是痛的,也是暖的,尼茸也是需要被守护的人啊!

在家里,尼茸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着一个。面对当事人的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劝说,从没见他发过火或者说过重话。他就是这样,来了电话一定接、看到信息一定回,当事人随时都可以找到他。

小儿子手术后需要长期复查治疗,家里经济比较紧张,但他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动歪脑筋,总是乐呵呵地给我打气,说:“一切都会好起来。”2018年老房子拆迁,我和尼茸向银行贷了款买新房,装修房子时,发现家里的钱少了1万多元。这时尼茸才说,因为被执行人确实有困难,申请人又急着用钱看病,他就自己掏钱先垫上。我没有再多问,因为我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总是把别人的困难摆在前面,哪怕同对方素不相识。在他心里,不管是哪一方的当事人,都看作亲人来对待、当作家人来帮助。

几年来,尼茸常年起早贪黑地工作,长年累月地下乡、出差,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因为缺钾总感到身体无力,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我也好几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都说:“过段时间再说吧。”2021年国庆节,我原本打算和他一起带着儿子去昆明复查,也想让他去好好检查一下身体。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机会也错失了。现在想来,我真的好后悔,那时候怎么不拉他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呢!

尼茸走时,婆婆已经70岁了,双胞胎儿子才9岁。

前年8月,小儿子肝损伤严重,我带去昆明复查,却诊断不出病因,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查。无助的我瞬间燃起了希望,但医生却告知基因检测需要父母双方抽血化验。“孩子的爸爸来了吗?”这句话如同一盆冰冷彻骨的水浇向了我。孩子的爸爸再也来不了了……

我把关于尼茸的报道和照片收集成册,想把公公和他留下的良好家风传给孩子们,让他们以父亲为榜样,把尼茸还没走完的佤山路走下去,让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

尼茸,我们以你为荣,你是我和孩子们一生的骄傲!永远的骄傲!




沧源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龙:

牢记殷殷嘱托的好干部

2011年的秋天,我刚大学毕业在单甲乡做大学生志愿者就认识了鲍卫忠。他和县法院同事一起到乡里开展法治宣讲,回乡路上他和我聊起年轻时工作中的趣事,谈笑间向我传授了不少基层工作的经验。从那时起,鲍大哥就给我留下了对党忠诚、务实为民的深刻印象。追忆鲍大哥一心为民的一生,在入党之初,他就立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志向,始终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用一生不停歇的脚步,来践行自己的诺言。

2022年我调到县民族宗教局工作,到他工作过的勐角乡走访时,经常在老百姓口中听到鲍大哥暖心办案的故事。他始终珍视民族团结,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追忆鲍大哥竭忠尽智的一生,涌上心头的是他掏心窝子为老百姓着想的身影。从他身上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特别“接地气”,总能和老百姓想到一块、干在一起、打成一片,别人坚持不了的事情,他坚持了;别人不愿做的小事,他做了;别人觉得难的事情,他主动接过。

记得在糯掌村开展绿美村庄建设期间,这个村里共同生活着佤族和拉祜族,由于风俗不同,佤族群众对工作有抵触心理、积极性不是很高,后来我用鲍大哥“人心换人心”的办法,多次进村入户,把群众当成自家人,心贴心地了解情况、解决困难,推动移风易俗,最终顺利建成了绿美村庄。

2024年1月,我调入组织部工作,因工作需要,查阅了鲍卫忠同志的档案,通过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一名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在我脑海里更加生动起来。面对群众的法律诉求,他总是充满感情、将心比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边;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总是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面对“人情关”的考验,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所办案件没有一起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在他办公室里悬挂的“执法公正 心系百姓”锦旗,就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口碑。

时代精神,标注出道德高地;楷模之光,辉映着各族儿女。鲍大哥走了,随那山间的细雨,永远地融入了佤山,守护在祖国西南边陲。他的儿时梦想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他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将跟随他的脚步,把他的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记者毕昱:


边疆民族团结的守护者

鲍卫忠因公牺牲后,我第一时间加入了采访报道工作,一路走来见证了他被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也从学习宣传他的事迹中收获了感动与成长。

2003年,鲍卫忠被派到沧源县坝尾村开展“三村”建设工作。当时与鲍卫忠一起工作的村干部回忆道:“那是一个朴素、精神的佤族小伙,总是穿着一身迷彩服、脚踩一双解放鞋,那笑眯眯的样子,就像我们自家的兄弟一样!”在组织村民开展旧房改造时,佤族群众认为搬迁不符合风俗,对搬迁工作积极性不高。鲍卫忠不急不躁,把所有工作细节都和老百姓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最终打动村民,顺利完成了200多户旧房改造,让佤族群众从茅草房搬进了新砖房。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在老百姓家的火塘边、田地里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看着村里越来越宽的道路、越变越好的生活,我知道,那个时候的鲍卫忠已经用他的行动和真诚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2005年4月,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里工整地写下“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在他心里,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他心里,法是无私的,但必须有温度;在他心里,执法如山,却可以春风化雨、温润如玉。

鲍卫忠会为了一个1900元的案件,开着车往返山间几十公里,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鲍卫忠会为了尊重佤族“老人的祭日钱财不外送”的习俗,一口答应好不容易找到的被执行人,第二天再次顶风冒雨,前往村里了结案件。为了看病急需用钱的执行申请人,他索性自掏腰包,悄悄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了8840元钱的执行款使其暂渡难关。“8840”,一个简单的数字,但这背后对于他来说,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就连家里的购房贷款都尚未还清,他却毫不犹豫地将钱递到了当事人的手中,只因一句“人家有困难”。他把别人的难题当作自己的难题,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尖上,这个法官让申请人拿到了“真金白银”,让执行办案有了温度。

面对一时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他尽其所能地帮他们走出困境;面对申请司法救助的群众,他认真审核并第一时间上报材料;面对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牵挂在心,时常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面对边境一线吹响的抗疫号角,他主动请战奔赴一线,和各族干部群众一起,筑起了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他,哽咽地说道:“鲍法官就是这样一个掏心窝子为老百姓办事、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




鲍卫忠生前照片。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图



尼茸, 掌声为你响起

——“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

报告会侧记


4月19日上午,当乘坐的汽车经过北京天安门时,周红看着手机里丈夫鲍卫忠多年前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轻声说:“你曾答应带我来看天安门,今天我来了,而你永远地走了。我带着你的故事、你的信仰、你的诺言而来,讲给大家听,你看到了吗?”

当天,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的“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政法系统各单位干警代表,首都大中小学生代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云南省干部职工代表聆听了报告。

一段段质朴动人的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份份为民服务的情怀。台上,5名报告团成员满怀深情、娓娓道来;台下,800余名听众认真聆听、为之动容。

思想,在聆听中升华;共识,在报告中凝聚。“时代楷模”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2021年9月2日,鲍卫忠(左二)在沧源县勐角乡处理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供图


情为民所系

“鲍卫忠常说,‘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他把在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变成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他依法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被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报告会讲述人、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吕丹深情地讲述。2016年,“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鲍卫忠通过日以继夜的辛苦付出,仅3个月就成功化解了600余件“钉子案”“骨头案”。

“执行局的工作真不好干,鲍局长却一干就是9年。”报告会讲述人、沧源县法院执行局干警陈美红曾当面提出过疑问,鲍卫忠笑着回答了8个字:“走着、听着、看着、写着。”

同为执行干警的北京市东城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董亮,听到这里深受触动,反复念叨着8个字,默默记在心里。他说:“执行干警就要像鲍卫忠同志一样,用脚步丈量执行路上的责任,用实干诠释执行干警的担当,走近当事人去了解症结和困难,通过能动司法,协助解决困难,积极引导当事人履行义务,做到善意文明执行。”

“鲍局长办案的‘密码’之一就是‘人心换人心’,在他看来,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陈美红现场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当地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的土地纠纷,这件长达8年的“钉子案”在鲍卫忠一次次耐心又温情的交心谈心中被成功化解,两族兄弟重归于好。

鲍卫忠追悼会那天,当事人艾嘎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听到鲍法官不在了,我连夜从家中赶来,只想送这位好法官、好兄弟最后一程。”

正因鲍卫忠的将心比心,在每一件案件中传递出司法的温度,他在当地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



鲍卫忠(左一)在云南省沧源县勐角乡控角村委会小坝卡自然村巡回办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图


利为民所谋

“我和鲍卫忠都是佤族,平时,我习惯叫他的佤名‘尼茸’。”报告会讲述人、鲍卫忠的妻子周红深情讲述了夫妻之间、家人之间,以及鲍卫忠和当事人之间一个个充满爱与温情的故事。一句句深情的倾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滴滴思念的泪水,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在场观众数次感动落泪。

这次到北京,周红还贴身带着一件特殊的礼物,那是她40岁生日时鲍卫忠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条心形金项链。她说:“生活中,鲍卫忠不是一个舍得花钱的人,因为孩子生病需要治疗,我们的经济也比较紧张。得知项链是他刷信用卡分期购买的,我还骂了他,他安慰我说,会好起来的。”

然而,就是这位不舍得花钱的人,对案件当事人却“异常”慷慨。

2018年,鲍卫忠家的老房子拆迁,向银行贷款购买新房。装修时,周红却发现家里的钱少了许多。“为了看病急需用钱的执行申请人,鲍局长自掏腰包悄悄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了8840元执行款。”在报告会现场,报告会讲述人、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记者毕昱道出了缘由。

“在他心里,不管是哪一方的当事人,都当作亲人来对待、当作家人来帮助。”周红用哽咽的声音讲述着,现场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不仅是对人民好法官的崇高致敬,更是聆听者与楷模之间对坚守司法为民宗旨的共鸣。

5位讲述人用真挚的情感与朴实的语言,还原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鲍卫忠。会场上,思念在讲述中流淌,感动在聆听中传递,责任与使命一同激荡胸怀。

“今天的报告会是一堂非常生动且深刻的‘大思政课’,鲍卫忠同志的事迹令人动容、敬佩。”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许晓梦说,我们要在楷模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聆听报告会,从感动到敬佩,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宣传工作组的黄硕表示,越是“走近”楷模,越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她说,将以鲍卫忠同志为榜样,坚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以“头拱地”的姿态久久为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难事”,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司法的暖心、安心。

云岭边疆铸风骨,无悔青春写忠诚。鲍卫忠同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人民好法官”。

“尼茸,我们以你为荣,你是我和孩子们一生的骄傲!”临结束前,周红隔空深情地说。

昨日,民在你心上;今日,你在民心中。尼茸,请听,掌声为你响起。



撰文:邓清文 黄兴能

摄影:黄兴能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郭晨泽





推荐阅读


第二波降雨来了!
景海鹏获颁“特级航天功勋奖章”,朱杨柱、桂海潮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曲靖召开新闻发布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